怀宁县博物馆
重要转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资讯 > 重要转载 >

纪念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作品专辑 || 科学立志爱国心 精神传承家国情——浅谈邓稼先的科学家精神对学校育人路径的时代价值研究

来源:汪玉燕  部门: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6-24 浏览次数:

 

    数字化时代,在科技强国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和劳动促进等内容全力推进“五育并举”。儿童时期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成长观的关键时期,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长远性,创造力和精神力的培养受益终身,学校探寻“科学家精神”育人路径是智育、德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范式。邓稼先是中国最具伟大精神的杰出科学家代表,学校充分挖掘、整合、发挥“两弹元勋”邓稼先身上独特的育人资源,坚持“三个立足”,抓好“四个一”举措,构建“课内”+“课外”式整合通融课程,探索“多方”育人模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科学家精神”育人系统,全力推进“五大行动”,为党育“科学”之人,为国育“精神”之才。

【关键词】 家教;科学;精神;课程;路径

如何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育一直深入研究的课题。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数字化时代,学校应该在拔尖人才培养、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重点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能力培植,提升科学素养,涵养科学精神。2021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学校探寻“科学精神”育人路径是智育、德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范式。“两弹元勋”邓稼先身上集中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对其有着独特鲜明的时代价值,是学校在科技强国和“双减”政策背景下推进“五育并举”的独特育人资源。学校做好“三个立足”,抓实“四个一”举措,构建“课内”+“课外”式整合通融课程,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科学家精神”育人系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立足邓稼先家教家风,拓宽“科学家教”育人路径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育德”,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新时期的社会需求,更是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学校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挖掘邓稼先成长经历,提炼优良家风家教,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拓宽学校科学家教育人路径。
1.家庭的正面教育。家庭环境的范畴不仅仅指经济条件,更指向家庭成员的正面教育,为子女营造积极向上的生长氛围。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是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的创始人;祖父邓艺荪诗文书画皆清回绝俗,在安徽学界享有盛誉;母亲王淑蠲为人宽厚、任劳任怨,被人称为宽宏大度、仗义疏财的好女人;父亲邓以蛰是现代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他一生淡泊名利,以“松风水月”的横幅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如松风那样清朗,似水月那般明洁。他为邓稼先的取名意味深长,《说文》中说: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稼先”,早早地秀实和成熟,预示着这位邓家后代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邓以蛰不仅对邓稼先寄托厚望,还将“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这一使命赋予在邓稼先的身上,家庭的正面教育让邓稼先从小受到积极向上的环境熏陶,为今后的成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家训的严格要求。青少年的人生第一堂课来自家庭,孩子的言行印证着父母的德行,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拥有高尚理想信念。邓稼先五岁时接受父亲“三不朽”家训(“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言,立不朽之功”),成为他一生践行的誓言。父亲遵循“爱”的家训,一方面对邓稼先的学业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又强调释放孩子的天性。在这种宽严相济、严而不苛的家庭教育之下,邓稼先养成了灵敏好学而又诚恳踏实的品性,家训的严格要求为邓稼先后期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种下了兴趣的种子。
3.家风的爱国情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教家风建设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七七事变”让邓稼先的父亲看到家国陷落,自己在文化艺术方面再高的造诣也无能为力。拥有凛然民族气节和炽热爱国心的邓以蛰嘱咐邓稼先一定要学科学,因为科学对国家有用。父亲的爱国情怀引领了邓稼先一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并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家风的爱国情怀是邓稼先毕生献身科学、为国奉献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科学家邓稼先的成长经历为学校德育工作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指导家长感悟家风家教内涵,体悟家风家教传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赋能。
二、立足邓稼先精神品质,拓展“科学精神”育人路径。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学校以学习科学知识和讲悟科学家故事为契机,通过课程开设、实践活动、资源整合等形式实现“课内”+“课外”融会贯通,用学、讲、写、思、行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力,自主学习的创造力,科学精神的传承力,全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邓稼先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具伟大的科学家精神,他的精神品质对学校拓展科学精神育人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有形的纪念载体,鲜明的育人主题。为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他的家乡怀宁县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使命,以“四个一”(一路、一园、一馆、一学校)举措为抓手,坚守育人职责,赓续红色血脉,建设精神家园。将县城主干道命名为稼先大道;建造以稼先文化为核心的科普教育基地稼先公园;打造展示邓稼先历史贡献的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邓稼先生平陈列馆;创办以邓稼先命名的学校。这些有形的纪念载体,都富有鲜明的育人价值,学校与相关场馆共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感受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体悟科学家至真至纯的精神品质。
2.珍贵的纪念活动,神圣的育人职责。结合“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重要时间节点举行纪念活动,学校可以积极通过研学游、志愿服务、党史学习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的6月25日,在邓稼先诞辰纪念日举办科技宣传活动;每年的7月29日,在邓稼先逝世纪念日举办家风家教展览活动。
3.独特的校本课程,深刻的育人内涵。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要在祖国的花朵中植根,必须深刻领悟科学家精神内涵,学校印制《追寻邓稼先足迹,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校本教材,讲好邓稼先故事,用邓稼先的“科学家精神”涵养学生思想,滋养学生心灵。
(1)班会课,播种“精神”的种子。1950年,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第九天,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在此刻得到了精准的诠释,教师的课堂用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舒适的国外生活”和“艰苦国内研究”之间做出选择,设身处地感受邓稼先当年回国决定的毅然决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2)实践课,滋润“精神”的生长。邓稼先在研制过程中,一次次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次次的舍生忘我。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发展,他隐姓埋名28年,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 “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学校定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参观所见的照片、手稿、视频,一件件、一幕幕都在向学生讲述着邓稼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参观、学习、实践中追寻科学家的足迹。
(3)科学课,浇灌“精神”的蓬勃。数字化时代,学校教育要推进“面向未来的生态智慧教育”实践行动,科学素养、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学生必备素质。从邓稼先学习核物理专业到成为“娃娃博士”,学校注重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抓好科学课堂教学,抓实科学课程读本,从氢弹、原子弹爆炸原理到核辐射的危害,从自然现象的观察到科学实验的操作,通过科学课浇灌“精神”的蓬勃。
(4)思政课,促成“精神”的内化。1985年,杨振宁看望病重的邓稼先,问他为国家研制“两弹”获得了多少奖金?邓稼先笑着说:“20块。”谁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事实就是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一共20块钱。思政课上的故事讲到这里,学生们深深感叹邓稼先是一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是无价的。一张张身穿博士服的照片、一张张身穿防护服的照片、一张张身穿病号服的照片,成了思政课堂中学生感受邓稼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奉献精神的学习素材。
语文课、数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编创课本剧、学唱红色歌曲、粘土制作原子弹模型等跨学科学习形式都成为学生体悟邓稼先追求真理、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的内化方式。
4.“课内”+“课外”,融合的育人课程。

(1)立足国家课程,教师精备细研,上好“课内”科学课。

(2)开发科技校本课程,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尝试“单班”或“走班”式课程研发,让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得以呵护。

(3)基于本土红色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资源,开拓“课外”实践这一学习领域,融合项目式、跨学科等学习理念,体现“做中学,学中思”的思想,通过学习方式多元变革,促进学生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师生在课程中获得成长。

(4)研发“小小解说员”课程,主要以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科学成就、宣传科学精神为内容,既学习知识,又锻炼能力,不仅学习科学精神,还体现核心素养,让科学滋润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

学校如此不断丰富育人载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砥砺“成才报国”的勇毅担当,为从小立下的“科学家”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立足邓稼先科学成就,丰富“科学氛围”育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学校自然科学主题学科的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科学实验、科学实践属于辅助性教学,因此导致部分青少年儿童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缺乏深入了解,兴趣不高,无法形成对科学的持久兴趣。邓稼先巨大的科学成就为学校创设科学氛围提供了重要资源,丰富了科学氛围育人路径。

1.校园文化打造科学特色。建标志性建筑,将教学楼之间的连廊设计科学知识学习长廊,随处可见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照片和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动力。

2.班级文化渗透科学特色。开展班级科普活动,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学习纳入班级文化考评,以“评”促“学”,明确学习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功能室的充分利用。学校充实“创客教室”“云教室”和“劳技教室”功能,根据学生学习力需求开设“科学精神”主题工作室,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要求。

4.科学阅读的渗透。学校“大阅读”推进工作中列入“科学精神”阅读书籍,引导学生学好科学知识,讲好科学家故事,立下科学家理想,践行科学精神。

5.展示平台的搭建。(1)结合学校特色开设校园“科技节”,展示学生科学学习成果,让科学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2)学校公众号设置“未来科学家”专栏,用于展出勤于学习科学知识,乐于科学发明研究,志于科学精神践行的榜样事迹介绍,让榜样的力量渗透至儿童的心灵世界。(3)大力组织校园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学习力展示活动,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校外赛事,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和单位开展沉浸式科普宣传,促进学生对科学精神深刻内涵的体悟。

以“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科学家精神为资源,探寻学校“科学家精神”育人实践路径研究具有时代价值,这一课题紧扣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根本任务、“双减”、新课标等政策方向,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时代新人的要求。积极提炼“科学家精神”内涵,讲好科学家故事,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关注知识学习和精神涵养,坚持核心素养导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中根植理想信念、科学兴趣、精神思想,肩负起弘扬科学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神圣职责,值得学校教育去探索、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3.《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英】李约瑟
4.《科学探究8C》【加拿大】尼尔森
5.《智慧之书(482条令人终身受益的院士箴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6.《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

   作者:汪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