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博物馆
重要转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资讯 > 重要转载 >

纪念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作品专辑 || 从《论语》君子文化视角剖析邓稼先的家道传承及其君子人格

来源:陈何来  部门: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6-20 浏览次数:

 

【摘 要】  两弹元勋”邓稼先自幼立志报国,一生无私奉献,勇毅前行,勇攀高峰,功勋卓著,他身上的优秀品格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试图从《论语》君子文化视角剖析邓稼先的家道传承及其君子人格,来探寻邓稼先君子人格形成的逻辑理路和他践行君子之道的力量之源。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论语》中君子文化的内涵;其次重点论述邓稼先的家道传承与邓稼先君子人格形成的因果关系,从邓士涟的匾额“心存忠恕”、邓石如的印章、屏风木刻、楹联中的君子文化、邓以蛰的家教内容等方面阐述邓氏家族君子文化对邓稼先的影响;再次从邓稼先为什么学科学、出国学习核物理理论、毅然归国、投身核弹研究、担当理论设计总负责人、攻克氢弹、生命的最后岁月等人生经历方面,阐述邓稼先君子人格,指出《论语》中君子文化是邓稼先君子之道的“原动力”;结束语阐明“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是《论语》君子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创新表达。

【关键词】  《论语》  君子文化  邓稼先  家道传承  君子人格  君子之道

“两弹元勋”邓稼先自幼立志报国,勤奋好学,5岁能背诵四书五经;中学时期斗胆冒犯日本宪兵,踩踏日本国旗;大学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学习核物理,学成后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隐姓埋名28年,投身核武器研究,克服环境恶劣、资料匮乏、设备简陋等重重困难,多次亲临危险现场、多次接触核辐射物质,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的一生,和原子武器紧紧绑在一起: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武器小型化,直到临终之前,他耗尽残存的心血奉献出《未来十年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他一干到底,鞠躬尽瘁!”(才云鹏:《邓稼先:温文尔雅的坚守》)如此立志高远、如此执着坚守、如此默默奉献,邓稼先身上的优秀品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的,邓稼先自幼熟读《论语》家族文脉源远流长、家庭教育注重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他,是他天天背诵的《论语》融入了他的血脉,滋养心灵,明心见性,长成君子人格。
一、《论语》中的君子文化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为了追求“和为贵”的社会理想,在“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天道和人性”的特点、规律,以语录、对话的形式而阐述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
这是一本两千多年不下架的书,汇集了先贤智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融会贯通,《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最好的例证,意思是“以道(真理或信仰)作为志向,以德(德行或礼仪)作为依据,以仁(仁爱或仁义)作为根本,熟练掌握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并悠游其中”,这是孔门的教学目标,是君子人格的最高要求。《论语》以“仁”为目标,构建了蕴含仁爱、忠恕、笃志、崇义、好学、进取、弘毅、谦恭、奉献、中庸、自律等君子人格的完整君子文化体系,几千年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具备君子人格的仁人志士、民族脊梁推动着中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种君子文化熏陶出来的具有“温文尔雅、弘大刚毅”君子人格的千古英雄之一
二、邓稼先的家道传承及其君子人格的形成
安庆邓氏家族以文名天下,文脉绵长繁盛。自一世祖邓君瑞在白麟落户,青山绿水间,耕作之余,以诗书训读子孙,敦礼教、立言行,代代相传,从邓稼先八世祖祖伯邓士涟“心存忠恕”传承孔子“忠恕之道”开始,经过六世祖书法大家邓石如、五世祖书画家邓传密、曾祖父(著名幕僚)邓解、祖父教育家邓艺荪、二伯医学家邓仲纯、父亲美学家邓以蛰、四叔教育家邓季宣等人的传承弘扬,邓氏家族的君子文化,如静水流深,如茂林修竹。邓稼先自幼受君子文化的熏陶,为其成长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打下坚实基础。
(一)邓士涟“心存忠恕”传承“忠恕之道”。
邓稼先八世祖士沅,祖伯父士涟都是清代庠生。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安庆知府徐士林曾手书“心存忠恕”的匾额赠与邓士涟。“忠恕”一词来自《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之道”。曹魏何晏在《论语注疏》中解释“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各个时期解释不一,但大体相通,简单地说:忠就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自己;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待他人(物)。“忠恕之道”是孔子推行仁道的基本方法,是儒家修养君子人格的基本遵循。邓士涟将这块“心存忠恕”匾额悬于厅堂,日日默念、存识于心、约束于行、传于子孙,邓氏家族的君子文化由此盛行。
(二)邓石如书法艺术、木刻中的君子文化。
邓稼先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清代碑学书家巨擘,书法作品以“苍古奇伟,雅健妙丽”著称,为学、处世皆以君子之道,人品、作品融会贯通,饱含君子文化、彰显君子之风。
为寻得书刻精髓,苦下其功,坚持临摹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等传世摹本。“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寝,寒暑不辍”(1996版《怀宁县志》)。为博采众家之长,遍游各处名胜,实地考察,“草履担簦、一肩袱被”,寻访碑碣,搜求金石,物色贤豪,志在必得,死不旋踵,直至临终前一年,还登泰山,会晤友人,切磋技艺。“几十年的浪游,通过临摹古人碑碣和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进一步锤炼了他的书刻艺术,终于产生了‘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1996版《怀宁县志》)。湖广总督毕沅了解邓石如锲而不舍的个性,赠其铁砚一方,“先生常说携一砚可以云游四方,然而普通石砚不过一两年就被先生磨穿,今我赠先生铁砚一方,必能存世”(怀宁县博物馆课件:《“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家风家教》)。邓石如感激毕沅的知遇之恩,回到家乡怀宁后,将此砚藏于书房,并将书房取名曰“铁砚山房”,向子孙、族人昭示邓氏家族铁砚般坚定信念和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
邓石如一生负笈而游、手不释卷,篆刻印章无数,其艺术价值自然高妙,其内容富含君子文化,最为典型的如“胸有方心,身无媚骨”是从《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人靠正直存活于世)”中演变而来,也是邓氏祖先“心存忠恕”的传承;“困学之子”是《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中“困而学之”的转化,体现了作者谦虚、好学的精神;“休轻追七步,须重惜三余”是告诫自己或子孙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分秒必争,是对《论语》“切问而近思”“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两句的综合表达;“意与古会”就是孔子“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化用,把作者“慕古风、求古意”意蕴刻进顽石之中,以固化的方式传承君子文化;“家在四灵山水间”是作者再现《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意境,勉励自己寄情山水,比德君子,修心养性,追求智仁境界。
邓石如篆书楹联“事比于则,文周于用居保其望,出嗣其休”,意思是“处事要遵守法度规则,学问要处处致用,平时在家要保守名望,出门在外要继续保持美德”,这是典型的“君子四则”。邓石如木质隶书匾额“追养继孝”取自《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就是要通过祭祀传承孝道。《礼记》是汉代儒生假借孔子之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句是《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慎终追远”的演化,就是强调祭祀有醇化风俗、倡导孝道的作用。“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或君子文化的核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爱的根本,是君子的根本。
邓石如隶书木刻“朱子家训”屏风,是将《朱柏庐治家格言》刻于木板之上,做成屏风立于祖堂门前,以诫子孙,以式族人。屏风板材坚硬细腻,字体古朴稳健,笔锋平实流畅,训文字字玑珠、句句金声,其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与《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意思相同;“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符合《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要求;“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体现《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的修身原则;“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是《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通俗表达,“中庸”之意,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解释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要恰当、精准;“家门和顺”是《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的具体遵循;“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是《论语·泰伯》“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的最好解释,读书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不是宿命论,而是要告诫子孙要和孔子“五十知天命”(《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一样,在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时机,积极进取,做好分内工作,实现君子仁爱天下的使命。木刻“朱子家训”屏风,言近意远,深切昭明,是邓氏家族几百年来训读子孙、传承君子文化的金科玉律。
(三)邓以蛰的君子家教和邓稼先君子人格的形成。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延续祖先文脉,深明大义,躬行君子,一生追求“尽善尽美”的唯美境界,坚持“为民众的艺术”的文艺立场,是现代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与同时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并称为“南宗北邓”。
邓以蛰居身正大,家中悬挂“松风水月”四个大字,以此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如松风高洁,似水月明净。由于亲身经历清朝腐败、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的时代,邓以蛰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艰难时期,有朋友投靠伪政府谋取食禄,却被他破口大骂,深入骨髓的孔子名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脱口而出,自己一家人安于清贫,靠开荒种地度日,如颜回般箪食瓢饮、安贫乐道。
邓以蛰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邓稼先熟读四书五经,熟练掌握“博学慎思、明辨笃志”的学习方法,深刻理解“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君子文化的深厚意蕴,做一个正人君子。
邓稼先5岁开始背诵《论语》,日日坚持、寒暑不弃。一日,邓稼先正背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父亲的朋友到访,奇怪地问邓以蛰:“你这留洋回来,让孩子学英语还能理解。让他背什么《论语》呢?”父亲笑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作为中国人,怎么能不懂得祖宗的东西?吃透自己的,学会外边的,才叫大学问!”(怀宁县博物馆课件:《“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家风家教》),这正是对《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最好遵循。
邓家世代以书画传家,为何邓稼先成了一名科学家呢?1937年日寇入侵让邓稼先深刻感受到中国的科技落后。1939年,邓稼先到昆明求学,分别时,邓以蛰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许鹿希等:《邓稼先传》)邓以蛰深知《论语·雍也》“务民之义”的道理,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中国迫切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强大自己、保护自己,君子“义以为上”,要主动担负起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任。
1929年,邓稼先刚满5岁,邓以蛰书写、制作“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言,立不朽之功”匾额,嘱咐邓稼先“这是我家的家训,希望你以此作为人生目标。”其实,“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在追求某种“身后之名”“不朽之名”,是古圣先贤超越现实生命而追求未来精神不朽的终生目标,是引导子孙后代价值追求的精神图谱和传承君子文化的普遍形式。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或群体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而拼搏奋进、建立不朽功业。
邓稼先小时曾经跟同学到北海玩耍,竟然掉进冰窟窿里,幸亏被路人救起。父亲邓以蛰告诫邓稼先:“冬天敢跳水,是勇敢、有胆识的表现,不过要有度,否则就是莽夫。”闯了祸却得到安慰鼓励,邓稼先瞪大了眼睛说:“爸爸,我以后不会这么莽撞了”(许鹿希等:《邓稼先传》)《论语·泰伯》有“勇而无礼则乱”的说法,虽然勇敢的人毫无畏惧,但也要合礼(理),否则会生出祸乱。正是这种沉稳、合理的勇敢,在他今后的核武器研究、核实验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他始终奋斗在实验前线,从不退缩,却又有危机意识,从不盲目乐观”(怀宁县博物馆课件:《“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家风家教》)。
如此严格的家教、如此深厚的文化沃土,邓稼先生于斯、长于斯,逐渐养成以“温文尔雅、弘大刚毅”为代表的君子人格。
三、邓稼先的君子之道及君子人格
纵观“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就是《论语·述而》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坚定信仰、恒守道德、仁爱为本、技艺精湛)”的一生,是传承君子文化、践行君子之道、彰显君子人格的一生。
(一)志于道: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弘大刚毅的邓稼先。
邓稼先自小就受君子文化的熏陶,又目睹国土被践踏、同胞被凌辱的惨状,在西南联大受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影响,立下科学救国宏志,走上了漫长艰难、至死不渝的科学救国之路。“年轻的邓稼先,已经被环境逼得早熟,成为一名爱国主义者,而这将作为一条主线决定他一生的道路”(许鹿希等:《邓稼先传》)。《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中“其人”让后世注家有些犯难。曹魏何晏在其《论语注疏》中解释“说古有此行之人也,今则无有,故未见其人也”,是说“古代有这样的人,现在没有,所以看不到这样的人”。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补充说“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是说“大概只有伊尹、太公之类的人,可以算得上”,后来的注家基本沿袭朱熹的说法。朱熹用了“大概”一词,表明他还不能肯定,其实,这样的人在古代是找不到的。试想,隐居的人不能融入社会,不能依靠社会平台调动社会资源,怎么求志?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再说伊尹、太公是被商汤、周文王任用之后才“行义以达其道”的,不是“隐居”所能实现得了的,所以伊尹、太公算不上“隐居求志、行义达道”之人。只有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秘密、潜心研究核武器,让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实现他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理想,才是真正的“隐居求志、行义达道”之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大刚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面对荒漠沙丘的恶劣环境、物资匮乏、实验设备简陋、科学数据空白,没有弘大刚毅的品格,如何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面对理论设计的诸多难题,没有任何外援,全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作为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没有弘大刚毅的品格,如何实现“零的突破”?面对每次核试验之前,要有总负责人签字,以表明这颗核弹一切妥当,没有弘大刚毅的品格,如何度过“零时之前的煎熬”?每次在核试验出现故障时,面对故障的困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询问,他总是冷静地说“很快就会解决”(许鹿希等:《邓稼先传》),这又是怎样的“弘大刚毅”?!我不禁感慨,孔子“未见之人”,我辈却日日瞻仰、夜夜追思,何其幸哉!
(二)据于德: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温文尔雅的邓稼先。
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看传记,邓稼先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温文尔雅的,他总是那样的温和、谦恭、文雅,这与他一生恒守道德,“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有直接关系。《论语》中“温良恭俭让”的君子文化,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已然渗入骨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他对同事们总是温文尔雅的,热心帮助身边的人,经常拿出自己的津贴为大家充饥。还曾经和同事们一起和面包饺子,为了防止浪费面粉,他还设计了严格的工作流程,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其乐融融。“邓稼先为人随和,很容易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是他的追求,他努力做一个纯洁的人。”(许鹿希等:《邓稼先传》)。邓稼先是一个“纯洁”的人,杨振宁也说他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人格,其实“纯洁”“纯正”“温柔敦厚”都是孔子对《诗经》的理解,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就是“思想纯正”,是孔子诗歌化人的路径和目标。邓稼先,一生温文尔雅,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保家卫国的核武器,还为我们塑造了美好的、标准的现代中国君子形象。
(三)依于仁:见危授命、久要不忘,无私奉献的邓稼先。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曾多次遭遇灾难,为何还能生生不息?那是因为每逢民族危难之时,总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其倡导的“杀身成仁”的无私奉献精神,经过历史的涤荡和沉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底座和文化力量。孔子说:“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意思是说“在国家有危机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中能够不忘初心,也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邓稼先一生就是“依于仁”,以仁爱或仁义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处处体现着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君子品格。为了打破美西方的“钳形包围”和野蛮的“核威慑”,邓稼先见危授命,接受了国家交给的研制“大炮仗”的任务,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艰难,原理与武器之间的差距、研究实验条件的简陋、研究人才的匮乏、隐姓埋名的痛苦等,但他热情地接受了。为了找到那次核试验事故之后的碎弹片,他不顾领导和同事的劝阻,怀着急切而焦虑的心情,在茫茫戈壁滩上寻找,他当然知道核辐射的厉害——1克重的钚可以毒死100万只鸽子,他当然知道防化兵也能找到碎弹片——那会伤害更多的人,他像傻子一样地去了,他找到了,双手捧起了碎弹片。在邓稼先去世多年以后,朋友们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得出一致的观点:“他一定会去的,这是他世界观发展的逻辑结果”(许鹿希等:《邓稼先传》)
(四)游于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积极进取的邓稼先。
“游于艺”,意思是“熟练掌握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并悠游其中”,是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中的句子,在《论语·学而》中被子贡用来形容修身进德时要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成为后世历代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注脚。邓稼先的一生是积极进取的一生。小学、中学,读书都十分勤奋,上进心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在西南联大,邓稼先怀抱救国之志,学习异常刻苦,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走上科学之路。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邓稼先,一如既往地钻研学术,一如既往地参加爱国运动。为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邓稼先远渡重洋,到美国普渡大学学习核物理,很快获得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回国后的邓稼先一头扎进科研工作中,反复演算、废寝忘食、永不停歇,8年时间解决无数个科技难题。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成为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一方面带领年轻科学家学习理论,一方面自己要认真思考主攻方向。组织著名的“九次运算”,感叹“一个太阳不够用”,推翻了苏联人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邓稼先团队在继续研究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同时,探索氢弹设计原理,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邓稼先强忍着疾病的巨大痛苦,与于敏一起起草《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邓稼先和他团队,就是靠着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种积极进取的君子品格,推动了我国核科技事业在的跨越式发展。
邓稼先身上所彰显的君子格远不止“弘大刚毅、温文尔雅、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这些,应该还有“沉着冷静、乐观豁达”等,正是这些君子人格推动着他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建立旷世之功勋。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论语》中君子文化通过邓氏家族的代代传承和邓稼先本人践行君子之道,彰显出比原子弹、氢弹爆炸更为持久、更为强大、更为广泛的力量。从邓稼先君子格的内涵可以看出,这些优秀的品格与“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基本吻合,是《论语》君子文化在新时代的高度发展和创新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梳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许鹿希 邓志典 邓志平 邓昱友:《邓稼先传》)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206月。
2.才云鹏:《邓稼先:温文尔雅的坚守》,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1月。
3.《中国印谱全书·邓石如印存》,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6月第1版。
4.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汉戴德:《大戴礼记》 “国学导航·经部”。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ssj/ly/index.htm
5.王竹岩总编辑:《怀宁县志》,黄山书社,19961月第1版。
6.怀宁县博物馆课件:《“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家风家教》。
7.习近平:《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海外网  2023-12-3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840400013926357&wfr=spider&for=pc
8.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527日,中工网,2023-06-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282055728324949&wfr=spider&for=pc
作者陈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