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作品专辑 ||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来源:丁叶飞 部门: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6-18 浏览次数:
【摘 要】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精神之一,不仅是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对推动整个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邓稼先作为“两弹一星”功臣的杰出代表,在他的身上,“两弹一星”精神有着最充分的体现。本文从“两弹一星”精神诞生的历史背景入手,并结合邓稼先的具体事例,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蕴含在其中的各方面价值,最后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赓续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价值;赓续
一、“两弹一星”精神诞生的历史背景与丰富内涵
“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并到处挥舞“核大棒”的国际局面,我国决定自己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以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
1955年初,我国开始建立核工业。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主持制定的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即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1958年,我国开始制订了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开始起步。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依靠全国的支援,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大力协同,执行“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指战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我国“两弹一星”计划的胜利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表讲话,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这一概念正式提出。
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两弹一星”精神被正式纳入其中。
如果说“热爱祖国”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前提,那么“无私奉献”则是基础。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科学家们有很多都是优秀的留学生,有些更是在国外已经有很高学术地位很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的科学家,如果不是对祖国的热爱,他们怎么会义无反顾的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以邓稼先为例,在美国普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他的导师有意带他到英国去继续深入研究,而这将使他走在世界物理学发展前沿,有望摘取科学桂冠。这对任何一位学者的吸引力都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为了祖国,邓稼先还是放弃了。国内物质生活条件的贫瘠或许不算痛苦,可是这种学术生涯上的牺牲对这些真正的科学家绝对是非常大的遗憾。像邓稼先这样的事例,在那些归国科学家中不知道有多少。只有热爱祖国而没有无私奉献是不会创造出伟大事业的,所以“热爱祖国”与“无私奉献”必须紧密结合,构成“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爱国精神。正如同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创造“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前提和基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则是成就这一伟业的关键。众所周知,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是百废待兴,很多事业都是“零基础”,在一片空白上发展。核事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刚刚起步阶段,苏联就撤走所有专家和技术,困难程度无以言表。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九院即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院最初没有办公所在,开始只是将北京城外北郊的一大块地方划出来作为院址,然后就是从全国最好的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到邓稼先这样的副研究员,全部投入施工行列,他们砍高粱、挑土、平地、修路、砌墙等等。这在全世界可能都是仅此一例。核武器的研制过程极其复杂,仅仅数字的计算都是海量的,那个时候的中国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很多时候都是靠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等,算完的纸带等装入麻袋堆满一屋。如果没有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那绝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两弹一星”是一项科学事业,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和不懈努力就能成功的,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我们可以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比作“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充分条件,而“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就称得上是必要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党中央统一部署、统一领导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多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如果不是这么多科学家、工人、战士等等全力协同、共同努力,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贫瘠落后的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建立不久的新生国家能制造出原子弹。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需要科学家不断登攀。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而在这之前的1963年9月,聂荣臻元帅已经下令让邓稼先领导的九院理论部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设计任务。通过以邓稼先、于敏为代表的团队不断攻关,中国的第一颗氢弹抢在法国人之前爆炸。没有这种勇于登攀的精神,或许我们就止步于原子弹,没有后面的氢弹,更不会有今天中国的核事业、航天事业的大好成就。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完美融合,与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共同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如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的:“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文化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家群体、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是社会主义中国科学有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科学的最显著特点。“两弹一星”精神的概括提炼,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意志品格、政治品质等本质特征,锤炼出中国科学家们鲜明的政治品格,展示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
(三)实践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是成就中国核事业的思想保障,是促进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两弹一星”精神充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发挥“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价值,在实践中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二是要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三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三、“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赓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丁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