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博物馆
重要转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资讯 > 重要转载 >

纪念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作品专辑||从邓稼先的精神品质看皖江文化的影响力

来源:夏筱翊  部门: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6-17 浏览次数:

 

    邓稼先的一生,是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生动诠释,也是对皖江文化精神内涵的最佳展现。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皖江文化中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传统对他的深远影响;从他的科研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皖江文化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他的激励和支撑;从他的人格魅力中,我们更可以领略到皖江文化中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品质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邓稼先的精神品格,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皖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 邓稼先;精神品质;皖江文化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求学报国、以身许国、铸剑护国、丹心耀国。他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已熔铸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于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与皖江文化的联系,研究不多。本文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系,以期在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同时,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皖江文化的优秀传统。

邓稼先的世系、生平与贡献

邓稼先19246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大丰乡白麟畈邓家大屋一个书香门第虽然出生8个月他就随母亲离开老家到北平(今北京),但优良的家风、家教,使皖江文化成为邓稼先健康成长的丰厚滋养。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是其六世祖

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正是曾国藩。他对邓石如的书法,非常推崇。咸丰十一年(1861)湘军攻占安庆城后,曾国藩将两江总督衙门设在此处。驻节安庆,有地利之便,他到处搜罗邓石如先生的书法拓片,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欣赏、学习。邓石如的儿子邓传密、孙子邓解都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参与机务。邓解英年早逝,曾国藩深感痛心。同治二年1863五月初十曾国藩日记邓守之(传密)之子解字作卿于本日寅正在公馆内去世完白先生之孙也。余派人料理殓殡未刻舁出。其父曾敦托我教训培植余以公私繁冗久未一省视不知其一病不起有负重托殊为歉仄。邓传密将邓解的遗孤邓绳侯托付给曾国藩当年腊月三十,邓传密携独孙邓绳侯(邓稼先祖父)到督帅行署给曾国藩辞岁。是日曾国藩有记:“午刻,邓守之来,携一幼孙,仅八、九岁,盖完白先生之子孙仅存此耳,相对凄然。”曾国藩和湘军其他大佬以及后继的淮军领导李鸿章对邓石如这唯一的男性直系后人都照顾有加。邓绳侯后来做过芜湖安徽公学监督任安徽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武昌起义后,出任省维持统一机关处议长,并奔走于南京、上海,完成了全省统一局面,后任教育司司长。

邓稼先父亲邓以蛰先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是著名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从 5岁起,邓稼先就跟着父亲在北平读小学,后考入北平崇德中学。除小学课程外,还要读四书五经,每天背诵古诗词,后来又苦读英文。父亲的严格教育为邓稼先以后学习研究打下了全面的文化基础。邓稼先自幼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965年,邓以蛰教授将家藏有关邓石如的文物200余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物有些出自邓石如之手,有些则是与邓石如同时代人赠送之作,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研究邓石如艺术生活的重要资料。可见,邓稼先在学生时代即浸淫于厚重的家学渊源中。

194010月,邓稼先在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三,时任校长是他的叔父邓季宣。

邓季宣手书《略历》云:乾嘉之际,朝野上层知识分子,多称先高祖邓石如(别号完白山人)为高士,或称江南布衣(为清代名书家)。先曾祖守之公,长湖南衡阳书院多年。先父生平亦仅服务教育,为清末之维新分子,在安徽方面,对辛亥革命,致力殊多。如此家庭传统,对本人少年意识,影响颇深。……对家藏旧书,肆意阅读,首读老子《道德经》,似有所解,次读庄子《南华经》,特爱《齐物论》一篇,复读宋儒诸家语录及宋元明学案。文学方面,喜读《昭明文选》及各诗集,并沿习家庭传统,习篆隶书法。……孔孟老庄及墨子之学说,宋明诸家理学及佛家哲学,对少年时期之思想,自不无影响,自认尚能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恒以保持独立思考为要义。

邓稼先从国立九中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战胜利后,大学毕业到北平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最终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科研生涯中,邓稼先主持设计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邓稼先的一生都围绕着科学救国的信念展开。

邓以蛰教授是一位民族气节极强的知识分子,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权贵尚且如此,更何况对民族的敌人。因为生肺病,身体虚弱,邓以蛰先生抗战八年滞留在沦陷区北平,生活艰难。有一天,一位在伪政府当差的朋友夹着公文包来到家里。三言两语之后,觉得味道不对了,一贯温文尔雅的邓以蛰先生勃然大怒,严厉质问“干什么来的?”那人羞惭满面,支支吾吾,不知所对。邓教授大声呵斥:“你给我出去!”这一声,把在书房里看书的邓稼先兄弟俩惊呆了。多年后,邓稼先还经常和弟弟提起这事。

沦陷后的北平,中国百姓受尽了凌辱。日本军部规定,凡是中国老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经过,都要向其鞠躬敬礼。血气方刚的邓稼先怒火满腔,他宁愿绕道走很多冤枉路,也不去干这种事情。

可是父母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那时,日军每占领我国一座城市,总是要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这犹如我们挨打了,还要我们向凶手道谢。一天,湖北汉口陷落,北平各中学领学生上街“庆祝”,稼先在学生队中将小旗子丢掉。老师发觉后,见邓以蛰教授劝说让稼先避避风险。

父亲担心邓稼先遭到迫害,安排他和姐姐前往昆明,临行时叮嘱:“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邓稼先牢记父亲嘱托,立志科学报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其志。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他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二)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科研领域,邓稼先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创新。他不怕失败,敢于尝试,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得他在核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8年秋,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邓稼先率领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毕业大学生,开始向神秘的原子王国进军。当时邓稼先曾经说过一段话,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决心很大,但办法没有。要做一个从01的创新”,“办法没有,暂时没有,对吧,但是我们有这个信心。”

邓稼先经过仔细思考,选择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他们的主攻方向。这意味着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要采用最原始的计算方法,从零开始向当时世界最尖端的科技领域进军。那时候,他们没有计算机,只能借助于算盘、计算尺这些简单的工具。为了一个数据,大家三班倒,算一次,就需要一个多月时间,通宵达旦就是家常便饭。

后来的事实证明,邓稼先选对了主攻方向。

(三)团结协作的品质:

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作风民主、讷言敏行、怀素抱朴,“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担任领导职务,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让同志们称其为“老邓”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提高,培养和带领出一支有高度事业心、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科技队伍。邓稼先谦虚低调,“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

(四)淡泊名利的情操:

邓稼先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默默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淡泊名利,志在千里,这种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

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手术后没几天,他就要来一大堆书籍材料,还把病房变成会议室,约同事们来商量。他心里放不下的,就是要赶紧向中央提交一份建议书。

要进行第二次手术的时候,邓稼先说:看来我的时间不是很长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邓稼先曾经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1996729日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我国在这一天进行了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以使人们永远铭记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郑重声明:“自19967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这标志着我国终于跨过了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试四个阶段,进入了实验室模拟阶段。一个多月后,联合国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皖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何谓皖江文化学界目前有多种表述。笔者认同的观点是:皖江文化是指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皖文化和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徽州文化交叉影响的沿江地区的“徽皖文化”。它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皖江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从薛家岗到孙家城到张四墩,皖江人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处处古人类遗址,一座座古建筑、一页页珍本古籍,让人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

皖江文化是吸纳包容的文化。从唐宋时期的北方移民到元末明初的江西移民,皖江都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为移民带来新的希望。

皖江文化是拼搏进取的文化。皖江区域大江横亘,水网密布,间杂山岭阻隔。皖江先民,筚路蓝缕,开荒造田,驱逐野兽,播种希望。即使战乱频仍,洪水肆虐,只要坚韧不拔,皖江文化的火焰就不会熄灭。

皖江文化强调勤奋好学、务实进取的精神,注重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同时还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念。在皖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普遍注重教育、尊重知识,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先生指出:“我们相信,勤劳勇敢的安庆人民将会继承祖先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主要体现在《新青年》早期作者群身上),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主要体现在桐城宋学的“士”的精神),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主要体现在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在新时期为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我们新的贡献,创造出皖江儿女的独特成果。”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与皖江文化的联系

(一)勤奋好学与务实进取:

邓稼先一生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科学真理。他的这种精神品质与皖江文化中强调的勤奋好学、务实进取的精神高度契合。在皖江文化的影响下,邓稼先形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他在科研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团结协作与和谐共处:

邓稼先注重团队协作,与同事们同舟共济、共同奋斗。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与皖江文化中注重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相得益彰。在皖江文化的影响下,邓稼先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科研团队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家国情怀与天下为公:

邓稼先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默默奉献,他的爱国情怀与皖江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念高度一致。在皖江文化的熏陶下,邓稼先形成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邓稼先精神品质对皖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保守,从来不存在于皖江文化的基因之中。近代教育的变革,成为皖江文化崛起的最大契机。吴汝纶、陈独秀、邓稼先,一大批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皖江学子,正是在这场变革中,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从桐城文化到两弹元勋,这一剧烈的转向,昭示着皖江文化的涅槃。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不仅在科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皖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通过邓稼先的生平与贡献,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皖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进一步激发我们对传承和发展皖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杨振宁先生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崇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邓稼先是皖江文化哺育的科学巨匠。

皖江文化滋养了邓稼先,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是皖江文化的升华。他的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的品质以及淡泊名利的情操等,都是在皖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同时,他的一生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弘扬着皖江文化的优秀传统。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理解邓稼先先生的精神品质与皖江文化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和发挥好皖江文化的软实力,通过宣传推广、传承创新、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皖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书目:

1.许鹿希、葛康同、邓志典、邓志平著《邓稼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

2.邓以蛰著《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3.曾国藩著《曾国藩日记》,九州出版社;

4.汪军主编《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5.《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写组编《皖江文化十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夏筱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