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博物馆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资讯 > 新闻动态 >

“文物自介书”系列||周人的饮酒观:美酒虽好,也不贪杯——春秋青铜盉

来源:未知  部门:文物局  发布日期:2021-01-26 浏览次数: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有一篇颇为流行的科普文章,叫作《一篇读懂青铜器:鼎鬲簋觚爵甗觯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好一个标题党!好一个下马威!既让人一脸问号,又让人求知的欲望瞬间爆棚,忍不住点进去学习一番。

  有人要说了:“咦?这几个字吧,看着眼熟。”能不眼熟吗?在之前的“文物自介书”中,已有鼎、甗、匜多位“青铜大佬”出场。只是,本文物对于那篇科普文章是有意见的,因为那串长长的“乱码文”中,居然没有咱们“盉”()!

  作为一件青铜盉,老夫要做自我介绍的话,就不得不提及一种液体。数千年来,让无数华夏族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的液体——我就不卖关子了,此处“沉醉”为字面意思,这种液体就是酒。

  老夫与酒的关系,有一位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说盉》中指出:“盉者,盖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这位学者便是大名鼎鼎的王国维。

“酒之厚薄”,显然是指酒的浓淡。“薄酒”这个词是很常见的谦辞。所谓“节酒之厚薄”同样很好理解,不就是“调酒”嘛。考虑到本文物所在的春秋时期并没有那么多可供调酒师使用的素材,调酒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整酒的浓度了。说白了,就是往酒里掺水。

  这时候,懂酒的同学要不高兴了:“先秦时期的酒同现代的蒸馏白酒比,本来就很寡淡了,再掺上水,还有酒味吗?”学化学的同学同样有所顾虑:“这青铜器盛酒,不怕重金属中毒吗?”

  其实都多虑了,盉作为调酒器,不过是贵族阶层专属特权,平民既不用担心酒的寡淡,也不用担心重金属中毒……毕竟,真正实现饮酒平民化,那是汉代的事了。

  重金属中毒姑且不论,周人为何要往酒里掺水呢?两千多年前的人们究竟是考虑到“咱这酒量也不行,喝多了怕是要出糗误事吧”,还是因为“咱这生产力也不发达,少喝点节约些粮食吧”,恐怕很难说得清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周人十分重视节制饮酒。这一点是有历史原因的:商人爱喝酒。这么说好像有歧义,有必要解释一下,虽然作为职业称呼的“商人”一词源于古代商部落“商人”,但是对待喝酒的态度两者却有所不同:今天的“商人”群体大多是为了应酬而喝酒,而殷商王朝的“商人”们大多是出于爱好而喝酒。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直到今日仍广为人知的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帝辛。

  纣王的大好江山易主了,商人爱喝酒这事却没有改变。灭商的周武王还没来得及管这事就驾崩了,“劝人戒酒”的差事落到了代理政务的周公旦的身上。要说周公旦毕竟是孔子做梦都想见到的偶像啊,经常能推出创造性的举措。这一次,他就针对殷商故地所在的诸侯国卫国,特别制定了一个“地方性的法规”《酒诰》。

  《酒诰》不仅向殷商遗民传达了周王的谆谆教诲,还在司法层面对他们进行了特别的“关照”:聚众饮酒可能会判死刑哦,就问你怕不怕?至于其中有着怎样的政治意图,由于与本文物无关,咱就不做揣测了。

  本盉出自远离周天子的方国,大抵是没有周公旦安排的特别政策,更是不会出现孔夫子的美梦中。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今日之幸运儿们,能够在本文物身上读出一些传承数千年的酒文化,便算我的故土——那小小的方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了,不是吗?

  专家说文物:“这件文物同之前介绍过的青铜牺鼎、青铜匜一样,于198231日出土于当时的怀宁县金拱公社杨家牌。”怀宁县文物保护中心(博物馆)负责人何张俊介绍说,该文物通高21厘米,口径14.3厘米,上部盆形敞口,下为鬲形,腹着圆柱形流,并着弯曲形鋬。

  据介绍,青铜盉流行时间长,器形复杂,是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关于其用途、器形、来源等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学者做了许多工作。但时至今日,在一些问题上考古学界仍存在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