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
来源: 部门: 发布日期:2016-02-24 浏览次数:
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谱名庆同,笔名实庵、三爱、由己等,号独秀山民,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最高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连任总书记。曾被毛泽东称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和“五四运动总司令”,赞誉他“创党有功”。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庆北门内“后营”住宅(今安庆116医院附近)。两岁丧父,5岁过继给叔父昔凡为子。5岁起,从祖父、塾师、长史攻读“四书”、“五经”,“颖悟绝伦,目数行下”。17岁(1896年)参加院试,中秀才第一名。次年赴南京参加乡试,不中。目睹科场种种黑幕,遂与科举诀别。同年赴杭州求是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新学。不久,因有反清言论,被警方追捕,潜回安庆。
1901年后5次东渡日本留学,曾与张继、冯自由等组织最早的留学生爱国团体――中国青年会,旨在推翻中国封建社会制度。
1902年从日本返安庆,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1903年,发动组织“安徽爱国会”。1905年,与柏文蔚等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总会设芜湖,他任总会长。当时安徽一些革命青年都奉他为革命前辈。1912年柏文蔚任安徽都督,他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旧礼教发动猛烈进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创者。在主办《新青年》过程中,他和国内外知识界,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917年1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文科学长(北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在北大期间,他与李大钊并肩战斗,大力提倡新道德、但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8年12月,协助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新青年》、《每周评论》对五四运动产生了号召和指导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开始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赢得了很高的威望。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陈独秀那个时期的思想和作用,称之为“思想界的明星”。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他和李大钊印制的《北京市民宣言》,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当场被捕入狱,9月16日,在各方营救下获释。后由李大钊护送至天津,转赴上海。天津道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9月起,把《新青年》改为上海小组机关刊物,又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党的知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他在广州因忙于公务未能参加,被大会选为中央局书记。后在中共的“二大”至“五大”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2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特别会议,在他主持下,接受了共产国际以党内合作形式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建议,1923年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共“三大”,正式作出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决定。
1923年“二七”罢工失败后,开始产生右倾思想,导致第一次大革命归于失败。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将他开除出党。12月,他纠合彭述之等在上海召开会议,成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被选为托派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年,在九一八事变后,他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南京监狱。1933年4月开庭公审,他在法庭上进行抗辩。尔后又写《辩诉状》,与国民党斗争。在狱中他致力于文字研究,开始编著《小学识字读本》。并撰写《实庵自传》。1937年8月获释后,他拒绝蒋介石邀他做官、胡适邀请他去美国、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等建议,并多次拒绝国、共双方的经济施舍,仅靠微薄稿费收入和朋友资助维持生活。先住南京,后赴武汉,再去重庆,最后定居四川江津县的鹤山坪。在江津继续研究文字学,编写《小学识字教本》。1942年5月27日,因病在鹤山坪逝世,临时葬于江津县城西门外鼎山麓康庄。1947年6月,其三子松年将棺柩运回安庆,葬在安庆北门外十里铺的叶家冲,与第一个妻子高氏合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