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完人――王星拱
来源: 部门: 发布日期:2016-02-24 浏览次数:
王星拱(1887年--1949年)字抚五,安庆市怀宁县高河埠王家大屋(今高河镇凌桥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迷信。1925年“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主张“科学万能”。
他既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又是一位哲学家。作为自然科学家,他有着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哲学家,他又深受第二代实证主义代表人物马赫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之争”中,站在“科学派”一边,反对“玄学派”,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相对立。
他在哲学上否认宇宙间有超自然主宰力量,但认为外部物质世界与主观的“精神的我”不痛分开(《科学概论》)。认为科学的构造应以宇宙现象中的因果律为基础,但又认为因果关系只能凭直觉获得。肯定一切事物可知,人的认识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演进过程,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等问题。著作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观》、《什么是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等。
民国17年,王星拱任安徽大学校长,于文、法两院外,增设理学院。是年6月,被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为武汉大学筹委会委员及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与李四光等一起负责筹建武大。
在办学过程中,王星拱积极主张学术自由,“无为而治”,反对国民党政权暴力干涉。他虽是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但赞成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呼吁当局不得迫害进步学生。武汉警备司令部特务,行将逮捕武大学生潘乃斌,他冒着坐牢的危险,资助潘离开武汉。在乐山时,王星拱对蒋介石推行的“党化教育”十分反感。乐山武大国民党区分部拖了两年才草草成立。国民党教育部强令各大学实行导师制、军事管理、“新生活运动”,一概拖延下去,未予执行。他的目标和信念是“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29年国民党教育部企图将他调离武大,因武大师生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接着,反动派又唆使不明真相的学生掀起“倒王运动”。面对军警当众掀翻他的黄包车,特务分子用油漆在马路上刷写“打倒王星拱”的标语,以及300多假签名的控告信而毫不畏惧,表现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民国34年6月,王星拱被调任中山大学(广州)校长,头尾3年时间,先后延聘教授100余人,增强了教学力量。36年,国民党政权江河日下,中大学生因参加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多被逮捕。王星拱多次向广州军政当局据理力争,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当局无理拒绝。于是忿然离校至香港发表公开谈话,以示抗议。37年2月,毅然辞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携子女返回安庆。适值其妻叶玉芝在安庆病逝,安徽省主席夏威借吊唁拜访,致送程仪,劝其去台湾,他断然拒绝。南京高教部亦连续来电,催离大陆赴台,亦未理睬。后因积劳成疾,移沪就医,经治疗无效,于1949年10月8日在上海永川医院逝世。
1949年10月8日,病逝于上海永川医院,被陈毅同志誉为“一代完人”。遗体后被运回,与其妻叶玉芝的遗体合葬于故里。